平安钥匙
让孩子远离放弃生命悲剧的两点建议
2020-09-26 危险商数网 阅读:1375 分享到:

   核心提示:
   一是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二是不要做孩子的审判者,去做他的朋友。永远不放弃他,永远支持他,帮助他。


  01
  上周又有一个14岁的孩子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次是发生在武汉江夏一中,因在教室打扑克牌,父母被叫来学校配合管教,气愤之余的母亲当众扇了他两个耳光。这个孩子在学校走廊静立两分钟后,毫不犹豫地翻越围栏,当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想象,这个孩子当时静默2分钟心理的绝望和愤怒,他用决然一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她的母亲恐怕此生都要活在内疚和伤痛之中。
  孩子放弃生命,父母痛不欲生,这种两败俱伤的悲剧越来越常见。教养孩子的艰难和分寸着实考验着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家长。
  联合国儿童青少年基金会和世卫组织曾经就做过此类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0-19岁青少年中,约有15%的人有过自杀念头。”
  在自杀者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有多少个朝气的生命陨落,多少个家庭失去了欢笑,父母与孩子之间本应该是最相亲相爱的连接。但现实却在亲子关系中相爱相杀。这样的“战争”是注定没有赢家的。不论孩子还是父母,让家庭教育问题充满了巨大的挫败感。
  02
  当然,这个家长当众辱骂和打孩子巴掌行为,肯定是不对的。这样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个没有自尊心的人是感受不到自己的珍贵和爱惜自己的。
  他在激动的情绪下,是想不到父母的百般疼爱的。而只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不被尊重和愤怒,做出极端的行为。
  家长打孩子,但孩子是不敢这样对父母的,孩子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其实孩子是弱势群体,因为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依赖父母。
  但孩子是父母行为模式的复印件,孩子也会在无形中学到同样的模式。他同样会用"攻击"的方式来表示愤怒和不满。
  孩子的攻击往往呈现为“被动攻击”,即是做与家长的期待,相反方向的事。用叛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而其中最极端的“被动攻击”,便是由外转向内,转向攻击自己,表示抗议。结束自己的生命,把命还你,便是一种最极端地被动攻击的方式。让你后悔,让你内疚。
  03
  在心理咨询的许多案例中,孩子其实最大的挫折,并不是来自于学业和物质生活,而是亲子关系的压力和危机,对自我评价的影响。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和不被信任,这是孩子排在前三的挫折感的源头。
  而身为父母最大的挫败感而引发的强烈情绪,往往是因为感觉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失控”。这也是引发亲子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当家长发火的时候,多半是因为孩子的反应不在自己期待的范围内,感觉对孩子的预期失控了,引发焦虑,焦虑引发指责。
  父母用责骂的方式来“攻击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回到自己期待的控制范围内,但其实更多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恨铁不成钢。但这样的方式,孩子并不买账。
  其实,一个孩子是否能够成才,是受到许多的综合因素影响。纵观很多有成就的人,也很常见是人生路走到中期和后期,突然受到某个因素的启发才发现人生的目标,继而去追求实现的。
  而很多家长所追求的孩子成才成功的思路太狭窄,太急功近利。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成才呢?又有多少家长真正思考过?而且在你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你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才?你真的了解吗?
  每一家的孩子都不一样,都独一无二。每一个家庭的情况也都不同。但给到孩子健康积极的生活成长土壤,却是每一个家庭教育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基础设施。
  04
  以下两点建议,助力你,让孩子远离放弃生命这样的悲剧。
  一、 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孩子不是为了成就你,“如你所愿”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不要把孩子当做你所有的焦点和希望。
  有期待就有要求,要求不能如你所愿,那就有苛责和失望。这满满的期待其实不是爱,是负担。
  与其说是希望孩子未来有好的前途,还不如说他上面承载着你自己做不到,希望孩子帮你实现的愿望,以及负载不能实现的恐惧。
  一个孩子是无法背负你这么沉重的“厚望”。你如果有愿望,有梦想,自己去实现,而不应该逼迫孩子为你去实现。毕竟每一代人的理想和想法都是很不一样的。
  1.如果你是职场妈妈,那么工作的时候就认真的工作,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孩子在家是否能够管理好自己,既然你鞭长莫及了,那就选择信任孩子。
  信任也是一种能量,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而你的不信任,孩子也是会感觉到的。
  那么被信任的孩子和不被信任的孩子,你觉得哪一个感觉自己更棒呢?
  信任不代表完全放手不管,信任是指信任孩子本身就具备向好的方向去追求的天性,信任是指你相信他会有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就如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那样:“无需做个完美的母亲,做个足够好的母亲即可。”
  2. 如果你是个全职妈妈,那么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放弃工作,全职抚养孩子是你自己的选择。不是孩子逼你这么做的。
  很多妈妈确实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或者不堪事业家庭的平衡的辛苦,最后放弃了工作。但即使这样,终究也是你权衡利弊之后自己做的选择。
  我自己也是一位在努力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母亲,非常能理解这里面的纠结和辛苦。但我不得不残忍地说一句实话:毕竟孩子是自己要生的,并不是孩子逼你把他生出来的。
  就如刘瑜老师在《愿你慢慢长大》里所说的一段话:“我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看法: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
  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
  甚至,我想,应该被感谢的应该是孩子,是她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空虚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一定不要带着牺牲感去做这一份养育工作。带着牺牲感的付出,代表着你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欠你的,孩子要如你所愿,你的心里才能平衡。
  但事实真相证明,如果一个父母放弃工作,就能够完全有把握让孩子长成你想要的样子,这完全就是一种人格上的“完全自恋”。
  一个平凡的人却要试图掌控孩子的命运,这不是太狂妄了吗?
  这样的父母完全忽视了一个现实: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他不可能完全都是如你所愿来控制成长的走向的。如果世界上有这么确定的“成功”,那每个人都会来此一搏的。
  所以全职妈妈特别不要铆足了劲,盯在孩子身上。应该去发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让孩子成为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和唯一。让自己思维开阔,心情愉快。这才是和孩子沟通正确的打开方式。
  其实当过家长的人只要细心觉察自己。就会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当我们特别容易对孩子发火的时候,常常是因为自己本身心情不佳。
  然后看见孩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然后忍不住发火把他骂一顿。
  家长如果有自己的其他领域去发展,那她就不容易焦虑。当她自己很充实,心情很愉悦的时候,她就不太容易看孩子哪都不顺眼,会有更多正面观察和耐心。
  放弃控制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认知改变,在于你要放弃心理的魔咒----“应该”两个字,不要有那么多,认为孩子就“应该”做到的执念。心境就会多很多的平和和客观。
  自由祥和的气氛才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开始。才是孩子克服学习困难的动力。在这样的和谐中,没有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孩子又怎么会走极端呢?
  二、不要做孩子的审判者,去做他的朋友。永远不放弃他,永远支持他,帮助他。
  哪怕他在未来只是成为社会人才中的一颗最平凡不过的螺丝钉。他也值得被这样的对待。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要从挫折教育讲起。挫折教育一直很火热。很多家长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动不动就放弃自己的生命,都认为是因为孩子受到的挫折太少了,所以受不了委屈。一有委屈就走极端。
  我觉得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挫折教育,把挫折教育的方向搞反了。
  孩子成长路上的挫折,在孩子眼里本没有那么可怕。但让父母永无止境的责怪,却成为了孩子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孩子在实际生活的点滴中,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压力和挫败感,通过学习克服困难,获得自信的一种锻炼和成长。
  但我们的孩子现实中面对的挫折,实在太单一并且太沉重了!那就是来自于应试教育下的各种压力,通过“精神暴力”的方式压在孩子身上。
  生活中面对挫折锻炼的机会会少吗?其实不会的!相反,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遇到的困难,多不胜数。但我们的孩子大多与这些困难交手的机会,都被家长剥夺了。
  小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饭,家长说还是妈妈喂,省的吃的到处都是。孩子到很大才学会自己吃饭,并失去了自己摸索成功的体验。
  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想玩别人的玩具,这本来是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沟通,合作最好的的机会,家长说没关系,我马上回去帮你买一个!
  孩子大一些说想和一起同学去旅行,家长说不要去,作文还那么差,赶紧在家多看点书,结果孩子在朋友圈里看着同学神采飞扬的描述。自己的作文还是无从下笔。
  这些生活的点滴是多好的成长机会啊,而且这些成长都是适合孩子年龄段可承受和最具实际意义的体验。
  在体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孩子从这些小困难来磨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把这种自信和能力迁移到,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上。这是多顺应自然规律的成长和学习啊。
  可是很多家长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不值一提,只有学习成绩才是正事。
  最后的结果,正所谓就是;你亲手剪掉了我的翅膀,还怪我不会飞。
  而雪上加霜的是,正在遭遇学习压力和困难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个对手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学习的压力和父母居然成为了一个阵营,而自己却是孤军作战。长期经历这些困难的孩子,能不绝望和无助吗?他还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吗?
  所以啊,请永远和我们的孩子站在一个阵营上。永远支持他,帮助他。
  不要像外人一样嫌弃他,挑剔他,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们为人父母,要相信每个孩子的初衷都是想要成为一个好孩子的。用跑马拉松的心态来支持他。
  这样,挫折的暴风雨无论来自于其他什么方向,只要最大的挫败不是来自于父母,那么他无论如何,都会是心怀温暖,眼里有爱的孩子。就算他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会知道有人会是他的后盾和港湾,他就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来源:今日头条极速版,原标题《心理学家:把握这2点,让孩子远离放弃生命的悲剧》)标识20-20.png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危商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危商热榜
主妇网 第一文档网 佰佰安全网 风险管理世界 防范网 中国大学生网 心理学空间网 知网百科 关爱生命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应急信息网 黄手环行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心理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安全管理网 家庭应急网 生命时报 安全健康网 中国长安网 健康中国行动 应安网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 央视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危商科普中心 江西道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970990079

邮箱:china@jtyjw.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危险商数网官网

危险商数网微博

危商科普中心公众号

2021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危险商数网 备案号:赣ICP备14007432号-2 技术支持:危商科普中心 网站建设:道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