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场景
识别防范身边有人格障碍的人
2021-06-11 危险商数网 阅读:3886 分享到:

        危险商数网讯: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6月8日发布讣文沉痛哀悼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同志。讣文原文如下:
  2021年6月7日下午,我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同志不幸遇害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学校及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竭力做好善后工作。
  忆及往事,历历在目,哀思之情,难以言表。王永珍同志的逝世是我院的重大损失,全院师生无比悲痛,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我们勤勉敬业、和蔼可亲的王书记!

复旦凶杀紊1.jpeg

  01、
  2021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大家都在为考生鼓劲,上海复旦大学却被曝出一桩骇人听闻的血案!

复旦凶杀紊2.jpeg


复旦凶杀紊3.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警情通报说得很隐晦,但神通广大的网民一下就扒出了不少内幕。据网传消息,姜某是复旦数学系的老师,在校任教多年;而死者王某是数学系党委书记。
  而引发这起案件的导火索是该学院认为姜某未达到连任要求,决定予以解聘,而宣布该解聘决定的正是王某。在宣布之后,姜某对王某怀恨在心,用提前准备好的刀动了手。
  在流传出来的现场视频中,姜某满身血迹地跪在地上,警察将他制服,询问他的个人信息和住址,他神情冷静地一一作答。
  但当警察询问他原因,他的脸上一下子浮现出愤怒和痛苦,说:“我在单位里面受到了很多陷害,恶劣的待遇,一直延续到现在”。能在复旦大学当老师的,都是非等闲之辈。
  网友发现,姜某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又到美国攻读了统计学博士,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发表过多篇sci高影响因子论文。
  回国之后,他曾在苏州大学任副教授,但合同到期到未予续聘。他又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目前是任教第5年,被学院决定解聘。
  正因为姜某在世俗标准上如此“优秀”,大众对这起案件的反应才会如此震惊!一个读到博士、当过大学教授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不顾一切,采取这么残忍、极端的方式杀人?
  有的人认为问题的根源是高校“非升即走”的教师招聘制度,称有的高校恶意压制青年教师的劳动力,用完即弃,逼得他们不得不反抗;有的人则认为兔子被逼急了也会咬人,姜某本是老实做研究的学术精英,但被卷入了系里的人事斗争,被领导打压和陷害,才终于忍不住爆发;还有的人罗列出近几年来发生的恶意伤人事件,称是这个社会戾气太重,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在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没有披露之前,大家议论、猜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里面有很多猜测只看到表象,甚至有意无意地站在行凶者这一边,指责其领导、其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公。姜某到底有没有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即使有,这也不足以成为他持刀杀人的理由!
  从目前网上披露的信息,并结合我们在临床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中发现的心理规律来看,姜某极有可能是一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甚至可能有被害妄想的精神病性症状。这才是导致他行凶的主要原因。
  人格障碍患者有3个核心特征: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缺乏同理心;其所作所为超出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底线。
  说得通俗一些,可以理解为他们遇到挫折、打击总是一味指责别人,认为都是别人的错,在表达不满时会采取极端的形式,而且无视别人的痛苦。
  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则有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成坏意,固执、自以为是的人格特征。
  当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决定犯罪时,他们会针对那些他认为与自己有过过节的、认为伤害过自己的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而且他们实施犯罪前会仔细谋划,甚至提前踩点,争取一招致命,达到复仇的目的。
  姜某说他的刀是提前准备的,他很可能把一切都想好了,只要解聘结果一公布,他就立马复仇。
  当然,必须澄清,我们分析姜某极有可能是人格障碍患者并不是为了给他洗罪脱责,而是为了让大众看到更深层面的根源,从中吸取教训。
  事实上,正因为偏执型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一旦他们犯下罪行,应该依法重判!防止他们再次危害社会!
  02、
  那我为什么说姜某极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哪些依据?他的人格障碍又是怎么来的?
  目前,关于姜某的具体成长经历、求学工作的细节仍未披露。但从目前的公开信息中,已能看出不少可导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蛛丝马迹。
  从姜某的履历来看,他在数学研究上的造诣颇高。按理来说,他在事业上应该能获得一些成就,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
  可姜某的事业之路似乎屡屡碰壁。有未予核实的网传信息称:他在国外读博士时,耶鲁大学曾向他伸出橄榄枝,但他当时的导师不同意,未能成行,后来到了一个研究所工作;但研究所的工作也就持续了两年,还有人说他在这期间离了婚;回国后,他在苏州大学当副教授,但期满后学校不续约;他又应聘了复旦大学的老师,按照合同规定,如果任职第5年时,学校认为无法胜任,即无条件解聘……
  如果这些信息都是真的,那姜某真可谓怀才不遇,命途多舛。
  但问题是,如果这是真的,姜某明明有学术上的才华,但为什么会遭受那么多挫折?
  真的是所有人都针对他、打压他吗?这个可能性并不大,更有可能是他的个人性格、待人接物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姜某从小肯定是“学霸”,甚至是“学神”,尤其在数学方面。这又肯定为他带来了很多的褒奖,其中有很多可能是父母、老师等人的“过度夸奖”,比如称赞他是“天才”、“未来是数学家”等等。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这些过度夸奖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令姜某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能力,自负自大,自以为是,甚至认为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
  而且,在他在外界遇到挫折和人际冲突时,其父母很可能不懂得引导他客观分析原因,加强自我反省能力,积极提升。
  所以当他还是一名学生时,往往很容易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在成绩上、学术上,大家可能很认可他;但在性格上,大家可能都不太喜欢他。但在求学阶段,这个问题被优秀的成绩掩盖了,没有得到其父母、老师和他自己的重视。
  他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前途一片光明,内心是“自信”的,甚至是自恋、膨胀的。他很可能根本瞧不起跟自己有过过节的人,认为只要成绩好,人际冲突就不是个问题。
  可是,当学生时代结束了,进入了找工作阶段和工作环境后,以及涉及到婚姻生活时,人际交往上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了。
  他自以为是、自满自负的性格很容易与导师、同事发生矛盾。而当矛盾越多,他就越容易认为别人是故意针对他、陷害他。导致性格越来越敏感多疑、固执,偏执型人格特征越来越严重,发展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而且,他很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估计,认为自己能胜任工作,但实际上并未达到用人单位的期许,可能多次被解聘。对此,他很可能又会负面解读为是别人嫉妒、迫害。
  在一次次的人际冲突和生活、事业的挫折前,他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感到万分委屈、愤怒,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复旦大学数学系的领导、同事到底有没有可以打压他?我们不得而知。但即使没有,他也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打压。而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爆发,很可能不是因为真的遭到了打压,而是其内心愤怒达到了极点。
  数学系党委书记宣布解聘决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他这次把愤怒压下去了,换了一个份工作,他仍然很容易会从负面解读别人的言行举止。
  一旦有不如意,他又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这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晚会落下,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这类复仇形式的故意伤害中,犯罪者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往往才是主因,外界的导火索事件是次要因素。当然,网上也有人说他并未结婚,而且是受复旦大学邀请而担任老师的。
  但任职期间逐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父母带其就诊时诊断为抑郁症,无法正常教学,所以被解聘。即使他真的被诊断抑郁症,这也不是他行凶的原因。
  单纯的抑郁症患者不会故意伤害他人,他们更倾向于伤害自己。但抑郁症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共存。
  如果一名抑郁症患者故意伤害他人,但又排除了幻觉、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话,那么伤人的行为是因为其共病有人格障碍。
  这个时候,人格障碍是主要诊断,而所谓的抑郁症实际上是继发于人格障碍后的抑郁发作。通常在三轴诊断里,抑郁症是第一轴诊断,后者是第二轴诊断。但在国内临床精神科中,第二轴的人格异常往往被忽略、漏诊。这导致很多凶案发生后,很多大众只看到凶手是抑郁症患者,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有人格障碍,抑郁症一再被“污名化”。
  03、
  高校学子、老师故意伤害他人的案件不止这一件。
  2018年6月,广州大学原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院长谢冬青,持刀杀害广州大学原科研处处长罗交晚夫妇;
  2013年4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害死其室友黄洋;
  而影响最大的、最轰动的莫过于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
  (著名犯罪心理学学家李玫瑾曾对此马加爵案作出分析。其实她的分析并未深入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形成,后续有机会我们再展开讨论)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犯罪者都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特征。他们的偏执型人格从何而来?最主要的原因是相关家庭教育的缺失。
  他们的父母可能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但在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没有意识引导他们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而这往往靠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学校的老师。
  从这个角度上看,以上犯罪者都是不当家庭教育中的受害者。而当他们不断受挫,愤怒爆发时,受害者就变成了施害者。
  这不但对死者、死者家庭造成了极大伤害,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极大的冲击。本应是社会楷模和榜样的名校学子、高校老师,却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凶手,这是大众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所以,科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能只盯着学习成绩,而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心身健康地成长,这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还有,自从马加爵案件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社会重视。去年,卫健委还要求各高校、高中开展抑郁症筛查。
  但从多起恶性事件来看,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亟待重视。有统计数据,我国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达17.5%。
  而教师群体肩负着教育重任,工作压力大,他们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比例可能高于一般群体。
  如果他们罹患精神心理障碍而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影响的不但是他们自身和家庭,还有学生、学生的家庭,还会影响社会对教师群体的印象和看法。
  所以,学校心理体检应该推广到教师群体。而且不能只筛查情绪障碍(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等),还应筛查人格障碍,尤其是隐患最大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当然,这里不是说一旦筛查出来了就要清理出教师队伍,而是要进行分级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尽量降低对其个人、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04、
  可能很多人看了这些案件报道后,不禁胆战心惊:“我是单位领导,我跟员工谈解聘会不会招来杀身之祸?”“一言不合就杀人,我们身边会不会就有这样的人格障碍患者?”
  人格障碍患者确实不罕见。有大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3%至10%。平均下来,100人中至少有3名患者。
  可是,国内社会对人格障碍的知识普及是严重不足的。这与我上面提及的、精神科临床诊断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我国精神科的三轴诊断基本是缺失的,在大医院也一样。精神科医生通常只作第一轴诊断,长期忽视了人格异常。
  连大部分精神科医生也对这个问题缺乏意识,就不能怪大众不懂了。
  希望国内精神医学界和心理学界要担当起责任,高度重视人格障碍的识别、干预和知识普及。
  其实对于大众来说,识别人格障碍患者并不难。
  上面说了人格障碍的3个特征:
  遇事不会反省自己,一味指责别人;
  对他人的痛苦缺乏同理心;
  行为超出一般的社会规范。
  而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更加明显:他们敏感多疑,总认为别人针对自己,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
  可能很多人身边都有这样的熟人、同事或亲戚。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极端。
  他们经常对这个社会有强烈的抱怨和愤怒,几乎凡事都认为是社会的过错。
  他们有时会表达极端、可怕的想法,比如要杀光所有人,人类都该毁灭,或透露出对希特勒、砍杀无辜的犯罪者的仰慕,认为他们是无畏的“英雄”。
  那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工作团队里有这样的员工,如何尽量跟他们和平相处?先说工作单位可参考的做法。

复旦凶杀紊校网站专页.jpeg

  复旦大学案件中的系党委书记当然是受害者,对他和他家庭的不幸我们应深深哀悼。
  但我们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学会与这部分患者的相处之道。
  第一,工作单位应尽量为人格障碍患者营造温暖、人性化的氛围,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要在各个场合特别注意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觉得有尊严。人格障碍的患者把尊严看得尤其重。
  第二,当作出涉及其个人利益的决定时,尤其如果是坏消息的话,不宜由某个人去公开宣布或单独沟通,而最好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否则可能导致人格障碍患者迁怒于某个个体。
  第三,当需要告知其一些涉及其利益的坏消息时,要懂得利用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最好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为其提供一些选择,适当提供便利。
  就拿此次复旦大学事件来说,可能在系领导看来,系里按照相关规定和流程作出了解聘决定,符合当初双方约定的合同,并宣布结果,从理论上确实没做错什么。
  但在人格障碍患者眼里,这种依法依规的流程、公事公办的态度是极其的冷漠,是对其不尊重和人格侮辱。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挑选合适的人组成团队,用温和的、表达关心的态度告知姜某这个决定,解释背后的缘由,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其提供一些协助。
  比如如果真的是准备解聘,那么是否可以提前让他们选择主动提出离职,维护其尊严,并帮忙推荐给其它机构,有助于其物色新的工作。
  就算这些方法最后没有派上实际用场,但起码能给人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体贴的感觉,大大地弱化人格障碍患者的愤怒和敌意。
  那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发现身边有疑似人格障碍患者,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第一,与人为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美德,对待人格障碍更要如此。用友善的态度面对他们,甚至在他们有困难时,给予一些帮助或表达关心,这非常重要。
  第二,千万不要对他们评头论足,更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们、不要将其言行举止归结为“人品不好”。我们要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客观、科学的理解,知道他们是不当家庭教育的受害者,做到心里明白。
  第三,避免与他们发生利益上的冲突,避免与他们形成明显的竞争关系。如果不涉及原则重大问题,适当让一下是更有智慧的做法。
  第四,如果我们自身很优秀,那在他们面前更要低调,不显摆、不炫耀,就算是陈述客观所取得的成绩时也要谦虚。
  否则他们可能会认为我们话里有话,故意刺激、挤兑他们。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我们一般可以跟人格障碍患者保持不错的关系,甚至令他们觉得这世上还是有人关心他们的。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情绪爆发的风险。即使他们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后真的爆发了,计划采取极端行为时,他们也往往会避开曾给予其友善和尊重的人。
  希望当大众对于人格障碍的了解越来越多时,像复旦大学这类触动大众神经的恶性案件能够得到有效的遏止!
 (来源:精神心理学专家何日辉的微博)

复旦凶杀紊何日辉微博.jpeg

  作者简介:
  何日辉,副主任医师,著名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常务理事,曾是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学科带头人,并兼任国内首家青少年成瘾治疗中心主任6年。国内首家心身医生集团--晴日心身医生集团创始人、晴日心身医疗创始人、“多维度成瘾快速治疗法”(又名“何式脱瘾法”)创始人、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负责人。现任广州市晴日心身专科诊所主任。标识20-20.png

    [免责声明:本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危商网只是展示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危商热榜
主妇网 第一文档网 佰佰安全网 风险管理世界 防范网 中国大学生网 心理学空间网 知网百科 关爱生命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应急信息网 黄手环行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心理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安全管理网 家庭应急网 生命时报 安全健康网 中国长安网 健康中国行动 应安网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 央视网 人民网 新华网 危商科普中心 江西道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970990079

邮箱:china@jtyjw.cn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抚生路388号

邮政编码:330025

危险商数网官网

危险商数网微博

危商科普中心公众号

2021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危险商数网 备案号:赣ICP备14007432号-2 技术支持:危商科普中心 网站建设:道然科技